在武当山特区文化和旅游部门授予郑自坤同志"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"称号的时刻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纸证书的颁发,更是一束微光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顽强闪烁。这张朴素的证书背后,承载着一位传承人毕生的坚守,也映照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复杂处境。郑自坤的故事,恰是无数非遗传承人的缩影——他们如同文化的守夜人,在喧嚣的时代边缘,默默守护着那些濒临消逝的文化火种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其"活态"本质——它必须通过人的口传心授才能得以延续。郑自坤作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,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他掌握的技艺本身,更在于他将这些无形的文化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能力与决心。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,这样的传承人往往面临着双重困境:一方面,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感日益加深;另一方面,商业社会对非遗项目的功利性开发,常常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。郑自坤获得"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"称号,既是对他个人坚守的肯定,也揭示了社会对非遗保护意识的觉醒。
当代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呈现出耐人寻味的矛盾性。我们热衷于将非遗项目列入各级保护名录,却常常忽略了传承人作为文化活载体的基本生存需求;我们为传统技艺的舞台化表演鼓掌喝彩,却很少关心其在原生土壤中的真实状态。郑自坤的获奖证书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这种集体认知的割裂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颁发称号和证书的层面,更需要建立一套让传承人能够体面生活、安心授艺的社会支持系统。只有当传承人不再为基本生计担忧时,文化的传递才能真正摆脱功利的阴影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。这个系统应当包括传承人的培养机制、传统技艺的应用场景、社会认知的教育体系等多个维度。郑自坤获得官方认可只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环,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他的技艺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存在价值,而不仅仅是表演舞台上的一瞬闪光。日本"人间国宝"制度、韩国"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有者"认证体系等国际经验告诉我们,对传承人的认定与支持必须与具体的传承活动、教学计划相结合,形成可持续的文化再生产机制。
郑自坤手中的证书,应当成为重新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的契机。真正的保护不在于将非遗项目博物馆化,而在于让它们有机融入当代生活;不在于对传承人的一时表彰,而在于为他们创造长期稳定的传承环境。当一位传承人老去时,我们不仅需要记录他的技艺,更需要确保有年轻人愿意且能够继承这些技艺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极生命力,体现在街头巷尾的实际运用中,体现在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里,体现在普通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珍视上。
武当山特区授予郑自坤的称号,犹如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颗石子,激起的涟漪应当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。在全球化与同质化并行的今天,每一种地方性知识、每一项传统技艺的消失,都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不可逆损失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,本质上是在守护人类文明的基因库,是在为未来保留更多的可能性。郑自坤这样的传承人,正是这种守护行动中最前线的战士。
当我们把目光从郑自坤的获奖证书移开,转向更广阔的文化图景时,或许会意识到: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关乎过去,更指向未来;不仅是一种文化责任,更是一种文明智慧。在这个意义上,每一位像郑自坤这样的传承人,都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,他们的微光汇聚起来,足以照亮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