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叫露露,来武当山之前,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幼儿教师,从未接触过武术,仅有的身体训练不过是学生时代跳过一些舞蹈。临近毕业时,父亲提议送我到武当山学习三年。起初,我觉得这简直天方夜谭——一来我已21岁,筋骨早过了习武的最佳年龄;二来深山清修的生活,我怀疑自己连三个月都坚持不了。
然而,毕业后的一段迷茫期改变了我的想法。没有立即找工作,我旅行、闲居,在长达数月的无所事事中,焦虑如潮水般淹没了我。我不愿将人生困在幼儿园的方寸之地,却又不知方向何在。这时,父亲再次提起武当山,并提议先去参观。我抱着散心的心态答应了。
初见武当山时,大师姐带我们参观了养生班学员的日常。古琴课上,琴声悠远,山雾缭绕,但我并未心动。回家后,空虚感却愈发强烈。两个月后,我终于下定决心:与其在焦虑中消磨时光,不如彻底改变。
蜕变的开端
初到武馆的第一个月,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光。浑身肌肉酸痛到上下楼梯都需咬牙硬撑,同龄学员的体能远胜于我。但奇怪的是,身体的疲惫反而冲淡了精神上的焦虑。每一次拉伸时的疼痛、每一滴训练后的汗水,都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。一位勤奋的师姐成了我的榜样,她的专注感染了我。三个月后,我已学会两套太极拳,体态与精气神焕然一新。回家展示成果时,母亲惊喜的目光让我信心倍增。
坚持与成长
第二年,我真正融入了武当山的生活。晨起练功、日落修心,皮肤晒黑了,肌肉却更坚韧。尽管与自幼习武的同门仍有差距,但我的体能已显著提升。师父开始让我辅助教学,带领养生班学员练习。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,我逐渐摸索出教学方法,也萌生了成为教练的志向。
自省与感恩
当然,不足依然存在:横叉迟迟未能突破,说明平日压腿不够刻苦;对未来的规划也欠缺长远思考。但在太极修炼中,我找到了独特的宁静——音乐响起时,招式如行云流水,心也随之沉静。这种享受,让我对武术的热爱与日俱增。
最感激的是师父。从初来时的零基础到现在,每一式太极拳都凝聚着他的耐心指导。他不仅传授技艺,更给我教学实践的机会,让我在反复锤炼中进步。生活上,师父的关怀也让我在异乡有了归属感。
未来,我希望能考取教练资格,用所学回馈武馆,不负师恩,也不负那个21岁时勇敢出发的自己。